今天是:
文博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其他>文博知识

惊蛰 |博物馆里的二十四节气

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 

宋 范成大  

浮云集。轻雷隐隐初惊蛰。 

初惊蛰。鹁鸠鸣怒,绿杨风急。 

玉炉烟重香罗浥。拂墙浓杏燕支湿。 

燕支湿。花梢缺处,画楼人立。 

 

 

 

惊蛰

节气特点

惊蛰至,雷声起。
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二十四节气里排位第三,蛰是藏的意思,惊即惊醒。

“惊蛰”就是春雷的响声把藏起来的冬眠动物惊醒,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。

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。

古人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祭拜“雷公”,祈求“雷公”保佑平安。

 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虫子入冬藏伏土中,不吃不喝,乃为“蛰”。惊蛰,即“一声春雷动,遍地起爬虫”,上天以打雷赶起蛰居的虫子。实际上,这些虫子是听不到震雷的,大地回春气温上升,才是它们终结冬眠“惊而出走”的原因。

 

惊蛰三候,一候,桃始华;二候,仓庚鸣;三候,鹰化为鸠。第一声雷响后,山桃花开,漫山遍野如花海一般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。”惊蛰时节气温进一步回升,雨水增多,大地开始容光焕发。睡了一冬的动物开始苏醒,从地底爬出,开始活动。村里田间到处是黄鹂鸟和斑鸠的歌声,原本活跃的鹰躲起来繁殖后代,反而不太能见到了。

 

惊蛰

节气重要意义

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,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。古语说:“惊蛰不耙地,好像蒸馍跑了气”,早春土壤水分比较充足,蒸发水分的土壤毛细管较多,早春耙地不仅可以切断毛细管,还能形成一薄层细碎的干土覆盖于地表,减少水分的蒸发。所以哪怕春雷阵阵,农民仍然忙着施肥、犁地、耙地、清理沟渠,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,正是“春日农家闲不住,赶马牵牛耕作忙”。

 

 

惊蛰

民间习俗

惊蛰节气里会遇上农历节日“二月二”,人们认为这天是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,北方流行在这一天理发,叫“剃龙头“。惊蛰乍?还寒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,引起咳嗽,所以有些地方有惊蛰吃梨的习俗。